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迎來人形機器人最大規模的集體亮相后,上海再發新政,為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加把火”。
8月6日公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到2027年,實現具身模型、具身語料等方面核心算法與技術突破不少于20項;建設不少于4個具身智能高質量孵化器,實現百家行業骨干企業集聚、百大創新應用場景落地與百件國際領先產品推廣,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實現上述“3個100”“500億核心產業規模”等目標,上海有哪些底氣?
布局從“大腦”到“手”
具身智能是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其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及與環境動態交互能力的技術范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智能與物理實體的結合,通過物理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使人工智能獲得理解因果、發展常識的能力。
《方案》從“大腦”到“手”都做了具體布局。
在“大腦”層面,堅持模型驅動,強化智腦賦能,加快構建具身智能全鏈條技術自主創新體系,重點支持感知決策、運動控制、具身語料、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按照核定項目總投資,給予最高30%且不超過5000萬元支持。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構建一體化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
上海市經信委解讀《方案》稱,具身智能產業發展需要通過統籌布局,群鏈協同,構建完整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推動產業能力提升:推動核心零部件研制、打造熱銷終端產品、招引一批優質企業、構建產業集群。
例如,人形機器人需要規模化量產,需要提升精密的電機、減速器、行星滾珠絲杠、靈巧手、傳感器等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能力,加快自主研發的算力芯片,核心主板研發和性能提升。
在產業生態建設方面,聚焦“五大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和開源體系、標準法規、人才培養等生態塑造。五大公共服務平臺分別是算力、數字孿生實訓、中試、投資、租賃平臺,對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給予最高50%且不超過2000萬元支持。
2025WAIC 金葉子/攝
應用場景落地也是《方案》的一個重點,上海將以物流裝配、工業制造、商業零售、醫療康養、家政服務等領域為牽引,開展場景征集與任務揭榜,探索具身智能應用新業態,對產業創新融合示范應用項目,按照核定項目總投資,給予最高20%且不超過1000萬元支持。
有關今年WAIC上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集中亮相,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告訴第一財經,雖然今年這些人形機器人還是簡單分揀物料,但它背后的技術原理與一年前兩年前完全不同。“過去是以小模型驅動的技術,現在我們換成以規模化數據集然后計算智能驅動,今年我們的機器人已經能夠完成厘米級的作業了。雖然還進不了工廠,但是能給無人超市售貨。接下去,數據收集的過程一旦打通,就要深化高精度的傳感器。”
人形機器人集結背后
在剛閉幕的2025WAIC上,國內人形機器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集體亮相。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上海智元機器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宇樹、傅利葉等多家企業、機構展出了各自的亮點產品,并進行各類技能的互動和展示。
上述多個產品為上海本土企業研發。此外,在具身智能領域率先布局的上海也誕生了全球首個規模破百萬量級的異構機器人數據集、全球首個百萬真機數據集開源項目AgiBot World、國內首家實現千臺以上通用具身機器人量產的企業等。
2025WAIC 國地中心供圖
作為機器人從專用到通用場景的升級,機器人產業基礎是具身智能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動化生產程度。上海除了擁有領先的機器人密度,在企業層面,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和庫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時達、節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擴大產業布局。
前不久剛在上海發布三款全新機器人系列的ABB,把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工廠放在了上海。
ABB集團高級副總裁、機器人中國區總裁韓晨告訴第一財經,過去10來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在全球市場的占比達到了53%,隨著中國在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高,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考慮中國市場因素,下一步他們要做到中國優先。“目前大概能夠達到全球95%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的產品90%都可以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
他提到的ABB上海超級工廠于2022年12月投產,投資1.5億美元。“今年中國國內供應商的比例會達到80%左右,基本上可以在中國供應鏈內實現閉環。”韓晨說。
產業集聚
作為全國具身智能發展領先區域,浦東新區已吸引集聚了智元、傅利葉、開普勒等具身智能產業鏈企業70多家。
根據《方案》,將建立市區協同培育機制,以浦東張江為核心承載區,加速具身智能全產業鏈布局,協同具身智能相關重點區域,形成功能互補、差異化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出臺專項政策,加大具身智能首臺(套)支持力度。
WAIC開幕前夕把國際總部落到張江模力社區的聯匯科技(Om AI),近日發布全球首個萬物具身智能體平臺OmAgent,并在WAIC閉幕式上作為浦東新區重點企業代表入選上海市人工智能市級重點項目簽約名單。
聯匯科技CEO兼首席科學家趙天成告訴第一財經,雖然當初是在杭州創業,但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需要更高的產業集聚度。“浦東也是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高地,產業集聚度會更高,特別是一些國家級的部署都在這兒。”
在他看來,把國際總部落到浦東也能更好地整合國內外研發資源、推動技術攻關與產業落地。
同處于浦東的國地中心,是全國首個國家級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就在今年的WAIC上,國地中心青龍人形機器人產品矩陣全體亮相,涵蓋雙足人形機器人與輪臂人形機器人兩大技術路線。同時,國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百度智能云、華為云等七家核心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構建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合作生態,讓“訓練場”模式向全國拓展。
上述這個“訓練場”是指今年1月由國地中心牽頭的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智元和傅利葉等企業都參與其中。
江磊對記者介紹,“訓練場”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生產的工廠,未來能產生更多數據提供給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業去使用,來幫助行業加速發展。今年國地中心自己的“訓練場”會完成高質量實體數據集,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一個數據聚集地。同時他們還聯合了企業和省市一級的創新中心聯合打造出將近2500萬條的數據來發展更智能的大模型。
圖片來源:上海經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