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A股三大指數集體低開后震蕩翻紅。截至8月5日,A股兩融余額達2.0002萬億元,這是時隔十年以來,兩融余額再度突破2萬億元大關。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分行業看,在兩融余額連續增加的態勢下,申萬所屬的31個行業中,融資余額增加的行業共有24個。從加倉方向看,近1個月融資資金凈買入額最多的5個行業分別為有色金屬、電力設備、非銀金融、計算機、電子。
個股方面,7月以來,150家A股公司獲融資客加倉超1億元,加倉居前的10只個股分別為浦發銀行、東山精密、比亞迪、紫金礦業、新易盛、鵬鼎控股、中際旭創、中油資本、北方稀土和中信證券,融資凈買入額分別為8.96億元、8.5億元、8.3億元、7.41億元、6.36億元、6.17億元、5.59億元、4.94億元、4.25億元和4.01億元。
據證券時報報道,A股歷史上融資余額曾經在2015年的牛市中突破過2萬億元,時間段2015年5月下旬至當年7月初,共有30個交易日融資余額維持在2萬億元以上,歷史最高峰時為2015年6月18日,當時融資余額為22666.35億元。
富國基金認為,兩融余額上升代表投資者使用杠桿的比例增加,是市場“風險偏好放大器”。它常常反映出投資者對后市的樂觀態度,愿意承擔更高風險以放大收益。參考歷史牛市如2014年,兩融余額快速攀升,往往會催化指數加速上漲,或是牛市深化、從“結構牛”轉向“全面牛”的風向標。本輪行情或已展現出牛市初期特征:交易活躍度和杠桿資金上升提供“動量”,風險偏好改善營造“情緒基礎”,行業主線清晰勾勒“結構框架”。
對于本輪反彈的資金情況,中信證券認為,最初增量資金是比較廣泛和普遍的機構資金凈流入:隨著行業持續跑出相對基準的超額收益,主動權益類產品發行開始回暖;私募產品備案規模在6月超過300億元,同比增加125%;險資也在政策推動下繼續保持增配權益的趨勢。隨著市場賺錢效應開始積累,7月以來個人投資者的資金流入加速。近期行情熱度升溫、“反內卷”敘事邏輯加強,一些保守型資金可能也在被動調倉。
興業證券表示,支撐此前市場上漲的三個核心邏輯:政策底線思維、新動能亮點涌現、增量資金入市,均未出現任何變化。短期休整有利于行情中長期的發展,后續依然有較多提振市場信心的潛在催化,新一輪行情隨時可能啟動。
招商證券指出,半年報有望確認上市公司整體自由現金流改善的邏輯,強化重估A股的邏輯。同時,市場目前站上扭虧阻力位,盈利效應積累后,場外增量資金在持續流入。A股在8月走出先抑后揚,創下新高的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