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8日收盤,共有6家北交所公司曬出半年成績單。
其中,民士達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6302.78萬元,暫居“盈利王”之位。其他公司也大多呈現出業績同比增長態勢,華密新材則于公布業績第二天便獲得機構買入1404.68萬元。
下周開始,北交所上市公司將進入半年報披露密集期。從市場表現來看,行情正在回歸業績主線。2025年二季度末,公募重倉北交所市值約99億元,提前布局北交所中報行情。開源證券認為,高成長、高稀缺、高股息成為北交所投資的核心邏輯。
民士達盈利居首
民士達日前發布了北交所今年首份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3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182.55萬元,同比上漲27.91%;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6302.78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73.09萬元,同比上漲42.28%。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為4435.43萬元,同比增長86.70%。
民士達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突破芳綸紙生產的“卡脖子” 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國內第一家芳綸紙制造商,實現芳綸紙生產的國產規模化制備,有效彌補了我國芳綸紙產業鏈的短板。目前,公司芳綸紙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杜邦公司。
民士達表示,上半年公司引入外籍銷售人才,深化“鐵三角”營銷模式(市場深耕+服務強化+品牌建設),顯著提升行業站位與服務能力,新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核心競爭力增強。
銀河證券認為,民士達的募投項目新型功能紙基材料項目于今年6月如期投產,新產線前期主要是為各型產品積累工藝數據、確保關鍵性能達標,預計下半年起產能將逐步爬坡貢獻業績增量。民士達的主營產品芳綸紙技術壁壘高,盈利能力較好,隨著行業國產化替代進程加快和新興領域及中高端市場需求擴大,將持續為公司貢獻業績增量,RO膜基材等新產品布局有望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作為北交所的明星企業,民士達是目前已披露業績公司中盈利最高的北交所公司。今年以來,民士達累計漲幅達124.63%。
華密新材獲機構買入
作為PEEK材料概念股,華密新材近日表現強勢。華密新材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同比增長6.49%,實現凈利潤1676.79萬元,同比下降18.57%。在8月6日披露半年報的當天,公司大漲29.96%。8月7日,公司股價再度拉高,盤后龍虎榜顯示,華密新材當天獲得“拉薩天團”三家游資和機構追捧,其中買二席位機構大舉買入1404.68萬元。
華密新材是一家專業從事橡塑材料及其制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主導產品是特種橡膠混煉膠和橡塑制品。公司擁有多項專有技術,可與主機廠同步開發新產品,已與長城汽車、中國一汽、三一重工、中石化、中國中車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已披露半年報的北交所公司太湖雪、并行科技、惠同新材、同惠電子上半年凈利潤均錄得增長,這些亮眼的業績吸引了市場關注,為北交所中報行情奠定了基礎。
并行科技作為國內領先的算力服務和運營提供商,是北交所最受投資者關注的企業之一,今年以來股價累計漲幅翻番。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4.58億元,同比上升69.27%;歸母凈利潤為508萬元,同比上升20.05%。
并行科技在半年度報告中提到,公司算力服務業務持續穩定發展,其中智算云業務成為收入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報告期內,公司算力服務收入同比增長70.51%。此外,公司與多家國家級超算中心及各類算力資源提供商深化合作,擴大自有算力資源池,為科研和企業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的超算云服務。
績優公司估值有望修復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專家余偉認為,滬深A股和港股二級市場行情穩步上漲,已走出慢牛趨勢,而北證50成份指數已在接近歷史新高的位置橫盤震蕩超過三個月。
“隨著北交所上市公司半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北交所績優公司有望借此迎來估值修復,尤其可關注業績超預期增長的公司。”余偉認為。
開源證券表示,在當前估值總體較高的情況下,建議關注部分北交所公司中長期的配置潛力,關注2025年半年報業績超預期、估值相對合理、具備新型生產力的稀缺性標的公司。反之,應關注部分公司高估值和業績不達預期公司的波動風險。
開源證券看好北交所的“三高”企業,即高成長、高稀缺、高股息企業。據稱,北交所專注于扶持細分行業的專精特新龍頭中小企業,通常是在產業鏈上的細分關鍵環節,在產業鏈景氣度較高時,這部分細分行業龍頭公司成長速度會加快,投資價值增加。
東吳證券認為,北交所行情主要受產業催化驅動。產業消息面上,固態電池板塊受頭部設備廠商陸續出貨,加速行業量產進度影響,靈鴿科技、納科諾爾等標的在本周初表現活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云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首次亮相,帶動華為概念股明顯上漲。
在西部證券分析師曹森元看來,政策面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的宏觀政策定調,疊加國家級基金明確支持現代化產業升級與核心技術攻關的導向,為中長線資金布局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政策背書。后續市場表現將更多依賴于產業政策落地節奏與企業盈利修復進度的雙重驗證,在宏觀政策托底與產業升級共振背景下,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成長型企業仍有望在波動中出現結構性機會。
校對:彭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