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年僅35歲的工黨議員馬克·西沃茲(Mark Sewards)成為英國首位推出“AI(人工智能)分身”的政客。他與人工智能公司Neural Voice合作,開發了一個以自己聲音與口音為基礎、能與選民互動的聊天機器人“AI馬克”,用于回應選民關于本地問題或政策議題的咨詢。西沃茲稱,此舉將“幫助加強國會議員辦公室和選民之間的聯系”,更是英國政界邁入人工智能時代的象征。
然而,這項看似顛覆傳統的嘗試在贏得關注的同時,也激起了巨大爭議。
質疑聲頻頻
作為利茲西南部和莫利選區的代表,西沃茲是2024年當選的新科議員。他表示,自己在上任短短三個月內便收到了超過6000封選民來信,龐大的信息壓力讓他不得不尋求科技手段來提升回應效率。于是,他與Neural Voice合作,開發出了“AI馬克”這一原型機器人。
這個聊天機器人24小時全天候開放,能夠通過網絡與選民對話,解答他們的常規咨詢或引導他們了解政策。“世界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否則就會被時代拋下。”西沃茲在社交媒體上鼓勵選民“嘗試一下‘AI馬克’”。
Neural Voice曾在2024年大選期間推出虛擬候選人“AI史蒂夫”,允許選民投票決定AI候選人的政治立場并由公司代表執行決策。西沃茲此次的嘗試被視為“英國第一個議員級AI分身”的進一步延伸。
盡管這項技術為政治服務提供了新可能,卻也引發了公眾的擔憂與憤怒。“實際上,這讓你更加難以接近你的選民”,“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可怕的、懶惰的、對生態不負責任的想法”。大量網友在社交平臺X上對AI議員表達強烈不滿。
《華盛頓郵報》的實測顯示,“AI馬克”盡管保留了西沃茲的口音與語氣,回應本地事務也相當熟練,但在處理重大政治議題時卻表現平庸,甚至出現“閉麥”現象。例如在被問及巴勒斯坦建國或英國外交政策時,只能引用通用表述,甚至表示“知識庫未收錄”。
更關鍵的是,這一系統并無獨立見解。當記者追問其是否會與真人議員“意見相左”時,AI馬克答道:“我沒有情感,也沒有獨立政見,我只是他信息的傳聲筒。”
或致信任危機
謝菲爾德大學的數據與人工智能講師蘇珊·阿曼指出,公眾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正在下降。她認為,雖然AI機器人能提供更高效的服務,但“隨之而來的將是民眾感到自己沒有被傾聽的反饋”。特別是年長一代用戶,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機器人,容易產生“混淆與痛苦的交流體驗”。
利茲大學政治學教授維多利亞·霍尼曼則表示,AI或許能在議員日常工作中“騰出手”來處理更復雜的事務,但當選民談及敏感或復雜的問題時,被AI“接待”只會加劇他們的困擾。“哪怕只是短時間的機器人互動,都可能導致更大的心理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AI的“幻覺問題”尚未解決。AI系統可能給出不準確的答復,而這種錯誤在政治語境中可能導致誤導性決策或信任崩塌。正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家艾米·麥克倫南所警告的:“幻覺現象是AI系統的致命傷。”
這場AI議員風波,也引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討論。《華盛頓郵報》指出,AI聊天機器人所需的能源遠高于傳統工具,其運行消耗甚至可能是普通搜索引擎的十倍,引發了環保方面的憂慮。而在倫理方面,越來越多的政治事務依賴AI處理,是否會讓民主政治滑向“算法治理”?對此,于默奧大學的弗吉尼亞·迪格納姆教授發出警示:“我們投票選的是人,而不是算法!”
盡管爭議不斷,但專家普遍認為,AI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介入趨勢難以逆轉。“給議員發電子郵件曾經也被視為‘冷漠’和‘缺乏接觸’的象征,如今卻已成為溝通常態。”霍尼曼表示,“AI是否有效使用,取決于它是否起到的是補充作用,而非取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西沃茲也強調,“AI馬克”目前只是“原型機”,可隨用戶反饋持續優化。他承諾:“只要這個模型能提供真實幫助,又不會說荒唐話,我們就會繼續推進。”但這位年輕議員也坦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得親自下水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