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園區和企業減碳增效。在政策推動下,零碳園區建設將駛入快車道。
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產業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現有工業園區數量超1.5萬家,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30%以上,其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事實上,零碳園區并非僅僅停留在清潔能源替代的層面,而是一場以低碳目標為引領、對產業生態的全面重構與升級。那么,零碳園區如何重構產業生態?在筆者看來,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能源供給與消費轉型協同推進。以寧德時代為例,2024年6月份,寧德時代成立零碳能源事業部,從傳統電池制造商向新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近日,其投資的全國首個100%綠電直連離網型零碳產業園東營零碳產業園項目開工。該項目通過風光耦合及構網型技術,將不穩定的風光電力轉化為平穩能源流,不依賴公共電網調節,即可滿足企業全年8000小時以上的用能需求。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供需精準匹配”,即一方面全面摸排園區及周邊非化石能源資源,在光照充足地區布局分布式光伏電站,在風能富集區域規劃風電項目,實現綠色能源就近消納;另一方面,園區企業需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測用能環節,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耗。供需兩端的協同,既能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又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為產業生態零碳化筑牢根基。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探索“以綠制綠”模式。相關園區應主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生物醫藥等低耗高效的新興產業。更具突破性的是探索“以綠制綠”模式,用綠色能源制造綠色產品,形成產業生態的正向循環。
例如,鋼鐵行業采用電爐煉鋼替代傳統高爐煉鋼,可大幅降低碳排放;新能源車企利用綠電生產電池與整車,能從全產業鏈減少碳足跡。這不僅能提升產品的綠色附加值,更能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形成零碳共識,加速產業生態的迭代升級。
第三,強化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零碳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引擎的持續賦能。在科技創新層面,需開放園區應用場景作為“試驗場”,推動智能微電網、分布式儲能、能源智能調度等技術的落地驗證。例如,通過示范項目測試不同儲能技術的經濟性與穩定性,為大規模推廣積累數據。
制度創新則要突破現有機制壁壘。針對綠電直連、智能微電網等領域,應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吸引更多企業參與技術研發與項目建設。同時,通過制度創新明確權責邊界、規范運行標準,讓真正的零碳模式獲得政策支持與市場認可。
能源協同是基礎支撐,產業升級是核心路徑,創新驅動是持久動能。零碳園區的建設不是單一環節的變革,而是能源、產業、制度的系統性重構。筆者認為,隨著更多園區探索實踐,必將推動產業向低耗高效、綠色可持續方向演進,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